达夫(好居网用户) 4581天前 / 阅读 :
样式雷图档“中的大清门至坤宁宫中一路立样糙底在展览会上展出
6月8日至10日,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第二届联席会议在圆明园举行。会议期间,在圆明园举办的样式雷‘圆明园体验展”吸引了公众和游客的注意,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家族在中国建筑史上的传奇故事。
谁都知道北京是着名的文化古都,谁都知道清代皇家建筑是北京文化遗存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。但却很少有人知道,圆明园、颐和园、景山、天坛、北海、中南海,乃至京外的避暑山庄、清东陵、清西陵,这些多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着名建筑设计,竟出自一个家族之手。
这个家族占据清朝皇家建筑师席位达二百余年之久,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段空前绝后的建筑传奇。这个家族就是“样式雷”。
第二代雷金玉技艺超群获康熙格外青睐
“样式雷”是清代一个着名建筑世家的总称,因长期执掌“样式房”而得名,他们专门负责给皇家建造房子。从第一代雷发达直至第八代雷献彩,雷家八代都是皇家御用建筑师。
样式雷家族祖籍江西南康府建昌县(今永修县)。康熙二十二年(1683),雷发达与堂弟雷发宣以南方匠人的身份,到北京为朝廷供役。研究样式雷最早的学者朱启钤,曾在他所着《样式雷考》中,记录了这样一段传奇:
据说,康熙中叶时期要重修太和殿。“上梁”仪式那天,康熙皇帝亲临太和殿。可能是上梁的官员木工技术不好,把脊檩往上安了半天,榫铆总是合对不上。当时主持仪式的工部官员急坏了,因为这要是不成功,可能就要有人被杀头。最后,雷发达自告奋勇要上去装梁,但是他只是小小一个工匠,上去干这个活儿起码也要有七品官职,于是,他就换上七品官的衣服,袖子里装着小斧头,爬上去啪啪几斧头,很轻松就把梁装上了。康熙看了之后非常欣赏,当场就封七品官,让雷发达当了样式房的掌案。
历史记录中,太和殿确曾有过两次重建,但第一次发生于康熙八年,此时雷家尚未来北京,第二次发生于康熙三十四年,此时距雷发达去世已有两年。也就是说,雷发达不可能参与太和殿的重建工作。研究者们经过考证,发现这个传说是移花接木的结果,事件的主角不是雷发达,而是他的儿子雷金玉。
康熙二十几年,修建了第一个园子畅春园。修这个园子的时候,雷发达的儿子雷金玉作为一个木匠的头儿参与其间。在上梁时,康熙发现雷金玉很年轻,技艺超群,就召见他谈话,谈话当中发现他才思敏捷,正好两个人年龄也相当,康熙非常欣赏他,马上封他为七品官,而且让他掌管皇家的建筑设计机构,就是样式房。
至今,在雷金玉的碑文中还如实地记录着这个故事。而且康熙的御制诗里,写到畅春园记的时候,还专门写了一段话,意思是说工匠里面有一位技艺非凡,我今天还非常挂念他。
六夫人张氏携子力争延续雷家样式房职位
雍正即位后,大规模扩建圆明园,年逾六旬的雷金玉,应召充任圆明园样式房掌案,主持修建圆明园。雷金玉将江南的圆润秀美与北方的朴实简洁融入圆明园三十景中,赢得了雍正的赏识。施工过程中,正逢雷金玉七旬正寿,雍正皇帝给予特殊的褒奖:命皇子弘历(即后来的乾隆皇帝)亲笔书写“古稀”二字匾额,赐予雷金玉。
雍正七年(1729)末,雷金玉去世,雍正除恩赏金银外,还下旨令皇家驿站沿途照料运送灵柩返回南京安葬。
随着雷金玉的去世,雷氏家族失去了样式房掌案职位并举家南迁。就在雷金玉苦苦开创的事业即将夭折时,雷氏家族史上一位至关重要的女性开始了对命运的抗争。她便是雷金玉的第六位夫人张氏。
雷金玉去世后,张氏并没有随家族南迁,而是带着三个月大的幼子雷声澂(音澄)独自留在了京城。她怀抱幼子在工部泣诉,据理力争,为雷家争得幼子成年后重掌样式房的资格。为此,雷氏后人在同治年间为张氏撰写碑志,褒扬了她在家族史中不可磨灭的功德。
雷声澂的三个儿子雷家玮、雷家玺和雷家瑞都很有魄力,他们接过父亲手里的样式房工作,将处于低潮的雷氏祖业重新发扬光大。其中雷声澂的第二个儿子雷家玺接任了样式房掌案职位。
据说,乾隆中后期的几次南巡,三兄弟都随驾同行。钟情于江南园林的乾隆,让样式雷在圆明园内重现江南奇景。他们回来后为乾隆设计了多处行宫,包括乾隆花园、海淀三山五园和扩建承德避暑山庄。
第五代雷景修心思缜密留藏“样式雷图档”
道光五年,雷家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下遗嘱,说虽然我的儿子雷景修十几岁就开始学建筑,功力也相当非凡,但觉得承担掌案还不成熟,决定把掌案交给一个叫郭九的建筑师。
道光二十九年,也就是二十多年后,这个原来被父亲认为不成熟的雷景修又把掌案争了回来,这次,他完全是靠自己的功力。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,雷家对子女的要求非常严,没有能力胜任的时候,掌案一职绝非世袭。而且最重要的是,他的子孙还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追赶,再凭借实力把掌案夺回来,这就更不容易了。
样式雷第五代传人雷景修主要生活在道光、咸丰年间,清廷内忧外患,国势衰微,没有能力规划建设新的园囿,圆明园中只有圆明园殿、九州清宴、上下天光、四宜书屋、同乐园等处有一些小的修缮和搭建;而咸丰十年(1860)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后,样式房停止了工作,雷景修也因此而少有用武之地。
但在雷氏世家中,雷景修仍是一位十分了得的人物,他为家族,甚至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,就是开始了样式雷图档的收集保存。
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传承手艺,雷景修开始把祖上传下来和自己工作中留下来的设计图样(包括各个历史阶段的草图、正式图)、烫样模型专门收集起来,用三间房子存在家里,并因此而能够保留至今,成为我国建筑史上被称作“样式雷图档”的国宝。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时,雷景修又从样式房携图纸和烫样,从祖居老屋迁至西直门内观音寺和阜内水车胡同居住。而这个做法,被后来的雷家传人代代继承。也许雷家没有想到,这个原本为了延续家族辉煌历史的本意,却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。
[page]九洲清晏东路平面图
为皇家修陵寝祸福难测如履薄冰
在样式雷家族的设计作品当中,陵寝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据传,当年为慈禧、慈安两位皇太后修建陵寝时,雷家第六代传人雷思起按照祖先的规制作出设计,两位太后各用一个地宫,共用一套祭殿。谁知两位太后不肯接受,不得已,雷思起改变方案,重新设计两个各自独立、配殿和祭殿齐全的定东陵。这才得到了两位太后的首肯。
当时醇亲王、恭亲王千叮咛万嘱咐,一定要把两个陵墓的细节修建得一模一样,因为无论得罪哪一位太后都是杀头之罪。最后,工程好不容易完工了,而慈安太后已经去世,慈禧开始独揽大权。为了体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高于慈安,她竟然下令将已经修建好的陵墓内部全部重新修缮,让雷思起重新为她的陵墓进行装修。因此外表看来两个一模一样的陵墓,内部却有着天壤之别。为了让慈禧太后满意,雷思起几次更改设计,耗尽心血,最后劳累而死。
有专家称,慈禧墓的体制跟慈安的基本上是一模一样的,包括建筑的规格尺寸都是一致的。但在具体建造的时候,它使用的材料有很大区别。慈禧的大木结构用的是非常名贵的黄花梨木材,至今仍然保持着木头的本色,纹理非常细腻、非常坚固。此外,慈禧陵寝内的许多装饰,大量使用贴金,豪华异常,这在整个清帝陵中也仅此一例。
清朝覆灭“样式雷”辉煌随之终结
让样式雷家族荣耀达到顶峰的是其第七代传人雷廷昌,雷廷昌在接任样式房掌案时,主持重建了天坛祈年殿、紫禁城太和门以及慈禧太后万寿庆典的点景楼台等。他被朝廷赐为二品官。
辛亥革命后,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,皇家建筑设计和样式房差务也随之消失。
据雷氏族谱记载及雷家后裔口述,样式雷的第八代也是最后一代传人雷献彩曾先后两娶,却皆“无出”,他在失业的忧愁和没有子嗣的悲哀中默默地告别了人世。延续了八代的样式雷传承就此终结。
在接踵而至的乱世中,雷氏家道迅速败落,家族后人为生活所迫,开始瓜分和变卖家中的图档收藏。
由于样式雷声名显赫,这些图档在市面上十分抢手,甚至在书市地摊上都可买到,并开始流至海外。幸而,样式雷图档在市面上的流传很快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注意,尤其是以朱启钤先生为首的营造学社,发动文人及相关机构将大量图纸和烫样收购回来。
1930年,样式雷后人以4500块银圆的价格将大部分图档卖给了当时的北平图书馆,使它们进入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收藏环境。据说当时拉走的图纸和烫样足足装满了10卡车。然而,此时仍有部分图档分散在雷氏后人手里。
三十多年过去,时间已是1964年底。就在另一场浩劫爆发前夕,两位雷氏后人出现在北京市文物局。他们带来了一平板三轮的样式雷画样。有关领导请他们吃了一顿炖肉烙饼,开了一张收据,随后还寄出了奖状。“文革”开始后,剩下的图纸和烫样被雷氏后人偷偷烧掉,灰烬被抛洒在护城河里。
延伸阅读
样式雷图档列入《世界记忆名录》
雷氏建筑世家不但为清代皇家建筑立下了汗马功劳,也留下了不计其数、极为珍贵的建筑史料,被称作“样式雷图档”,现分别收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、中国国家图书馆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资料室,以及首都图书馆、北京大学图书馆、社科院图书馆等,也有一部分已流失国外。
长久以来,由于史料的缺乏,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中国古代建筑究竟是怎么从设计到施工,一步步最后完成的。甚至很多国外专家一直认为,中国古代建筑完全是靠工匠的经验修建起来的,不需要设计图,更不需要施工图。样式雷图档的留存于世,不仅彻底推翻了这种说法,而且也证明中国古代的建筑水平已远远超越了时代。
虽然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方式,从汉朝初期就已有图样,到公元七世纪初的隋朝有了使用1%比例尺的图样和模型,但是长久以来史料却十分缺乏,到目前的发现为止,样式雷图档很可能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仅有的档案记载。
样式雷图档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,最大量的是各个阶段的设计图纸,还有相当于施工设计说明的《工程做法》、随工日记等,它们涵盖了清代皇家建筑规划、设计和施工各个阶段的详细情况,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翔实、最直观的资料。2007年6月20日,样式雷图档所遗存的两万多张图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《世界记忆名录》。
“烫样”绝技今已失传
被称作“烫样”的建筑设计模型是流传至今的样式雷图档中一大组成部分。故宫收藏的83件烫样由于在当时主要是为呈给皇帝审阅而制作,因而形象逼真,数据准确,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。
烫样是按一定比例制作的建筑模型,以纸板、秫秸和木头为原材料,用剪子、毛笔、蜡版、小烙铁制样熨烫成型,所以称为烫样。烫样实际上是一个建筑模型实物图,从里到外一目了然。烫样既可以自由拆卸,也能够灵活组装。
遗留至今的样式雷烫样,从内容上看,主要有圆明园、万春园、颐和园、北海、中南海、紫禁城、景山、天坛、清东陵等处,其中以同治年间重修圆明园时所做的烫样为数最多,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圆明园中的“勤政殿”、“万方安和”、“廓然大公”等。
这些烫样都按比例制作,如五分样、寸样、二寸样、四寸样至五寸样等,即与建筑尺寸比例分别属1/200、1/100、1/50、1/25至1/20等。比例根据需要选择,细致到房瓦、廊柱、门窗甚至室内陈设的桌椅屏风等,以便皇帝审样时一看就明白,也方便建筑时按比例原样放大。烫样的神奇也在于它的层叠性和灵活性,结构之间互不影响,各个建筑细部有所联系又不失独立。
和圆明园付之一炬一样令人遗憾的是,烫样工艺也随着雷家的衰落而失传。
样式图中的圆明园变迁
860年,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。在其后的150余年中,人们仅能凭传世的圆明园四十景图了解其原貌。然而,四十景图只描绘了乾隆九年左右的状况,其后长达100多年的状况却无从知晓。而圆明园从一园发展为圆明园、长春园、绮春园三园,共百余处景区,远非四十景所能代表。
所幸的是,样式雷图档中留下了属于圆明园的图档两千多张,是占比例最多的一部分,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圆明园真实的历史变迁。
根据已知档案来看,圆明园的建设几乎年年都有,而且改建频繁。按比例绘制的样式房图纸记录了大量文献缺失的营建信息,将图文资料结合起来,就能得出圆明园演变的连续图谱。
圆明园主要经历了康熙朝皇子赐园,雍正朝全面扩建,乾隆朝赓续扩建,嘉庆、道光、咸丰朝局部改造,同治、光绪朝局部重修五个时期的发展。历朝的营建均在宏大的“统一规划”框架中进行,相对应的是重点各有差别的“分期建设”。其庞大的规模在记载着总体布局的样式房总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。